舒明
近一时期,在上海举办的艺术电影回顾展映活动受到观众好评。但艺术电影在上海的走势并不容乐观,在艺术电影市场升温的同时,也隐含着片源有限的障碍。 据了解,“经典电影回顾展”的观众数量虽然略胜于质量平平的新片,但其总量还是相当有限。究其原因,“片子太老”是个重要因素。反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沪上艺术电影热,在片源上曾得到来自两方面的有力支撑:一是各种风格的国产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如“探索片”、“王朔电影”等;二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过去无缘与国内观众见面的当代优秀外国电影的被引进,它们尽管在时效性上有所不足,但上乘的艺术质量还是非常吸引人的。而今,上述种种力量都遭到了削弱:国产电影不景气的大背景,使得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版权限制,使外国艺术影片的选择余地一再缩小;在进口影片发行上曾经有过的对艺术电影的政策倾斜,也随着“大片”的出现而消失了。我们所剩下的,似乎只有“第五代”这样一个可以任意拾捡的宝库——或者说是一碗可供随时翻炒的冷饭。 把艺术电影的放映等同于“回顾展”显然是让人很无奈的。尽管“回顾展”也是发行、放映部门想方设法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接受采访的影院经理等业内人士还是迫切希望能不断有中外艺术电影的新作成为源头活水,以此来满足艺术电影观众的迫切需要。他们指出,艺术电影的观众可以说是电影观众中最有水准、最稳固的一个层面,艺术电影也是都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对整个电影市场的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